重生千禧年:我的商业帝国从校园开始起步_第六章回想那时的台湾互联络及高雄环境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六章回想那时的台湾互联络及高雄环境 (第3/4页)

本地高校做透,把「跨校活动报名」「学习资料共享」「社团经费管理」这三个核心功能打磨好——b如针对高雄高校社团常去liuhe夜市Ga0联合活动的特点,在报名功能里加「集合地点导航」虽然现在还没地图API,先标注公车路线也行;针对学生常去的瑞丰夜市、盐埕区文创店,後续可以对接商家做「聊聊专属折扣」,让学生觉得「用聊聊不仅方便,还能省钱」。2000年的学生,最需要的是「实用」,不是花里胡哨的功能。等开学季用户突破3万,再往台南、屏东的高校扩张,同时加一个「校园社交」模组:允许学生按专业、兴趣组队,b如高雄本地的「摄影Ai好者小组」「夜市探店团」,分享日常动态,这样既能提高用户粘X,又能避开和PTT的直接竞争PTT侧重匿名讨论,「新项目」侧重实名校园社交,还能贴合高雄年轻人喜欢线下聚会的特点。?

    其次,还要借力高雄的资源——重生前知道,高雄後来会有不少游戏、文创公司兴起,现在可以提前和苓雅区的软T园区打好关系,说不定能找到技术合作夥伴;至於金融投资公司,除了之前布局的半导T、金融GU,还要关注2001年即将兴起的「行动网路概念GU」,b如当时还没上市的联发科,提前低x1,更要留意高雄本地的产业动态——b如当时高雄港还在推进「数位化港口」建设,或许能找到相关的投资机会,为「聊聊」的後续发展储备资金。?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