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六章回想那时的台湾互联络及高雄环境 (第2/4页)
住轻声感慨。他更清楚,2000年的台湾网路,看似热闹,实则藏着太多「遗憾」:大部分网站还停留在「资讯展示」阶段,没人真正想过「贴近学生日常」——社团管理靠Excel,跨校活动靠LINE群接龙,学习资料靠学长私下传,这些「学生痛点」,在高校集中的高雄尤其明显,b如高雄应科、高雄餐旅、正修科技这几所学校,隔得不算远,却因为没有统一的平台,社团合作总显得麻烦,这正是後来社交平台、垂直校园APP崛起的机会,可在当时,却没人把它们当成「正经业务」。? 还有那些後来的「产业大佬」,b如杜奕瑾的PTT,当时还只是校园BBS,没人预料到它会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社群平台;简志宇的无名小站,此刻还在做基础的部落格功能,要等几年後才会因为「相簿共享」爆火。而重生前的自己,每次回高雄探亲,总会路过母校附近的共享办公室,想起当年「聊聊」要是能坚持下去,或许能改变南部校园网路的生态——可现在不一样了,他带着未来20年的记忆,站在2000年的高雄江边,手里握着「聊聊」这个专案,还有即将落地的三家公司,一切都还来得及。? 想到这里,一凡掏出笔记本,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,把未来的规划一点点理清,每一条都忍不住和高雄的现状g连:? 首先,「我的项目」不能走蕃薯藤的老路,更要紮根高雄的校园。现在先把高雄应科、高雄餐旅、正修科技这几所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