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 18 章  (第1/2页)
    她记性本来就挺好,又是中学老师,天天和这玩意儿打交道,默写下来基本毫无压力。    吴修齐的眼睛十分深邃,在这双漆黑深邃的双眸之下,张幼双深感压力,被迫就开始了扫盲之旅。    主要是捡着些无关紧要的讲了讲。什么物理化学公式她说了吴修齐也不定信啊。    “依娘子之意,这些都是西学?”    吴修齐眉毛高挑。    可能没想到她这个满口之乎者也,八股范式的,竟然也对西学感兴趣。    张幼双摊摊手:“我认为一味空谈程朱,是率天下而归于一无所事,是以学术杀天下万世。”    “呃,我的意思不是说程朱不好,只是光靠嘴皮子一动,在故纸堆里打滚,死扣字眼,能变出粮食和钱帛吗?这种学风真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吗?”    中国文化史把初明这一时期叫作“述朱期”,彼时帝王以程朱理学作为维护封建□□统治的工具。    如明廷洪武十七年所颁行的《科举成式》规定,《四书》义主朱子集注,经义之中《诗》主朱子集传,《易》主程朱专义。    官方对程朱理学的大力推崇,这就导致了天下士人无不从小就开始钻研四书五经中的每一个字,士子们无不恪遵传注,用心体会语气,程朱理学大行其道。    不过后来,到了明武宗时期,众人所熟知的,与程朱理学相抗衡的王学思潮风靡于天下,甚至被新起的市民阶层所利用。    然而王学后期却日益向禅学走近,迈入了虚无主义,造成了清谈学风的泛滥。    可以说兜兜转转之下还是回归了原点。    张幼双越说越激动,慷慨激昂。    “你看,咱们也是先有了雕版印刷,再有了活字印刷,再有了木活字。传播了文化。”    “咱们这农具历代改进,促进了粮食的生产。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工具的进步,让大家穿得暖和。”    “这些是靠嘴皮子一动就完成的吗?不,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技术的革新,这都是实学。我觉得,咱们儒家的传统还是经世致用的实学。”    张幼双一口气说完,猛然惊觉吴修齐正探究地看着她。    呃!说过头了!    张幼双其实也是热血上头,一时没忍住,身体快于脑子一步,脱口而出,既没有过脑,也没有整理措辞。    她这人平常就比较冲动。从前没少因为学术上的事儿和沈兰碧女士争论,常常被激得口不择言。看起来挺冷静的,实际上就是头冲动又好强的犟驴。    说的时候是爽了,说完张幼双就有点儿泄气了。    其实文科生多多少少吧,都有点儿这中二的毛病。    她自己都在教人写八股呢,说起来也不是这种风气的助推者,哪来的立场说这么多。    吴修齐眼神有点儿复杂,像是第一次认识她似的。    出乎意料的是,他却没有提出反驳的意思,反倒还点了点头,颇为赞同的模样。    “娘子所说的,我以为不无道理。”    所以说果然新兴的资产阶级最能理解这一套么!    张幼双回过神来略羞耻:“不好意思叫你见笑了。”    “娘子莫要妄自菲薄,某虽一介商贾,却也觉得娘子说得不无道理。”    再说下去今天这谈话妥妥要跑偏,吴修齐神色从容地又将这话题引回到了正事儿上,问她对于即将刊行的书名可有什么建议。    张幼双松了口气儿,有点儿感激吴修齐的包容。    为了不叫甲方爸爸失望,便使劲儿琢磨起这书名出来,如何起书名这是个讲究活儿。    就说有明一代流行的那些时文吧,不是叫《拔萃》就是叫什么《活套》、《锦囊》、《模范》的。    基本上是把“中举登科”这四个大字儿血淋淋地糊你脸上去了!    网络的取名其实也是这么个意思,也讲究“破梗”,说白了,就是把你最具有吸引力的,读者最想看的东西,“啪”地直接摆到台面上来,先“名”夺人。    她这钤印上刻的是三五。    张幼双激动地一击掌:“不如就叫五三吧!”    吴修齐:???    迟疑地问:“五三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?”    张幼双脸有点儿红,支支吾吾地说:“就……五年科举三年模拟。”    接下来两人就《五年科举三年模拟》进行了热切而友好的交流,张幼双卯足了劲儿,各种花言巧语,甚至还兴致勃勃地举起手提出了“营销”等种种没节cao的概念。    一场谈话下来,吴修齐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